节能增效,焕“新”引领 兰洋科技“新型智驱自循环液冷温控服务器”亮相浙江省节能宣传月

2025-07-08 14:01   来源: 互联网

6月23-24日,由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浙江省能源局主办的2025年浙江省节能宣传月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广活动在浙江杭州低碳科技馆成功举办,兰洋科技自主研发的“新型智驱自循环液冷温控服务器”液冷新产品获省级认可,入围“2025年浙江省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亮相新产品展区,并作为重点企业及项目受到全面展示和推介。

浙江省能源局副局长潘建勇莅临兰洋科技展位指导工作

此次兰洋科技展出的新型智驱自循环液冷温控服务器,“无泵驱动”是其核心创新点之一技术,它通过植物拓扑技术和微流道技术设计的微型高效蒸发腔,使工质在蒸发腔内受热后实现充分相变吸收热量→气相扩散传输→冷凝释放热量重力回流→系统内部自驱对流的闭环过程,为解决高密度计算散热瓶颈提供了一条更节能、更安静、更可靠和更高效的全新路径。

除无泵设计外,新产品还采用了立体微流道和植物拓扑相结合的技术突破,将芯片表面积以几何倍数扩展,使其冷却液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固/液/汽传热效率的最大化。采用气/液双流体循环技术,管路中出口管路干度无限接近1,在无驱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高流速传输(局部气体流速可达10m/s以上)。液体循环采用重力回流和毛细分配的方式,让液体能自主填充至液冷散热器的蒸发腔内的所有流道中。

相比传统液冷,新型智驱自循环液冷温控服务器的颠覆性优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无泵驱动

基于低沸点液体工质的相变特性,微蒸发腔内液体工质通过潜热蒸发实现高强度热负荷吸收,产生的蒸汽由压差驱动向换热器自发膨胀;在换热器内完成冷凝释热后,液态工质在重力势差作用下实现冷端的自主回流。

传热稳定

微蒸发腔采用低位进液/高位排气结构,通过几何空间优化抑制液相夹带,使出口干度趋近于1。系统维持微正压工况,工质相变温度偏移量≤±0.5K,保障传热稳定性。

植物拓扑技术

通过重力场定向布置气相/液相管路:气相管路结合蒸发腔拓扑技术设计,消除液相滞留风险,液相管路设置>1°倾角,强化冷凝工质自驱动回流。

降低功耗

采用交叉流板式换热器,非对称流道设,冷凝液膜厚度≤0.2mm,显著降低液相滞留量,建立连续重力驱动液膜,冷凝液回流速率提升,二次侧换热功耗趋近“零”。

在节能方面,以典型的4U服务器为例,其CPU与GPU总发热功率约为5kW,这些热量需要约300W的风机将热量吹散到服务器机房,同时机房空调需要使用约2.2~2.5kW的能耗(以空调COP为2~2.2w/w为例)。传统散热方式需要消耗2.5~2.8kW电能,本技术在集中冷却工况下,仅需0.103kW外部冷却水循环和散热能耗,可以节约96%的能耗。同时兰洋科技专利微流道冷头较常规款水冷头制作成本节降约70%,在高功率液冷热平衡状态管路内仍能保持微压状态,使自驱液冷系统管路布置成本较水冷系统节降约50%。该项技术在高热密度场景下优势明显,可以应用于通讯、智算服务器、家用PC机和储能等液冷散热等多场景。

除了此次展出的新产品新技术以外,兰洋科技已构建成熟的液态散热技术体系,可覆盖数据中心、5G基站、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多个核心领域,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高效、可靠、绿色的液态散热解决方案。在“东数西算”和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面向“十五五”乃至2035年发展战略目标,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新型生产力。未来,算力节点将更加注重绿色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液冷技术正符合这一发展方向。兰洋科技正通过技术路线验证、小规模应用示范试点部署及规模化复制,助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双碳”目标与全球气候行动提供可复制、可验证的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qbqsn110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5G科技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